2014年12月29日

陳為廷與游婉琪

陳為廷的性騷擾新聞爆發一段時間後,如今也出現幾種貌似反省的意見,一者是批評親近陳的友朋師長,何以採取各種歪曲強辯(或者「社會科學」)為之「護航」;另一者,同樣是批評他的身邊人:既然「早知如此」,怎麼坐視不管,甚至還不當回事地拱他參選。

這些反省都不錯,也很重要,但假若只是針對陳為廷及其身邊人,其實也有欠公允。

還記得年初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一篇題為〈燃燒吧!熱情社運圈不能說的秘密〉的報導,如何受到社運圈廣泛的公幹嗎?

這篇報導,在當時理所當然地被閱讀成「主流媒體」對「社運」的攻擊與抹黑(借用並改寫婦女新知近日的一句話:「勿以單一『新聞媒體』標籤,概括所有異質性甚大的意見及立場」);於是,所有對問題的揭露,非但沒能成為展開問題討論的契機,反而是讓問題更形封閉,演變成社運圈的團抱取暖,以及對撰文記者的同仇敵愾。

想到這裡我就不禁感覺到,今日替陳為廷提出各式辯詞的人,也有那麼分可以理解與同情之處了──最起碼,他們並不特殊。而那些總是能在最好時機展現出討好民粹的義憤填膺態度的人,也不見得不是「雙重標準」。

--

我當時的評論:

❝一種修正過的批評是,主張「情慾」可以討論,但認為游的報導只是偷窺與八卦、太粗糙,因此打擊了社運。然而,不指名道姓,寫社運圈年輕人都有「理想」或者「熱血」這類泛泛而論的文章又何曾少過?人們會因為這些報導都太不講究細節、太不考證、太以偏概全(說不定有的人搞社運只是人云亦云,根本沒「理想」)而批評反彈嗎?為什麼泛泛而論地說社運圈年輕人情慾活躍時,就要換套標準另眼看待?如果情慾活躍本身沒錯,甚至是正面加分的,何以說社運圈情慾活躍就是「打擊社運」?❞

❝從前年的反媒體壟斷,所有旺中記者同他們的報導產物通通被視為邪惡它者;一直到13日聯晚游婉琪的社運情慾報導,被擺放在一個「聯晚=反社運=非圈內人」的僵硬前提下檢視。當然,否定這個前提,不表示該報導不可批評;然而,將這些批評上升到「聯晚反社運」框架,是正確的嗎?那麼又該如何解釋不久前同一位記者才連續作了多篇的樂生人物專題?

對我來說,比起游個人對社運的態度更為嚴肅的問題是,這種多年以來都沒有改變,既不長進而又弱智(看仔細,這裡不是說反智)的媒體批評話語,我反對並拒絕這些,是因為,媒體的立場從來都不可能是那麼僵硬的鐵板一塊,而必須回溯上述的層層環節。這也是之所以我對游報導激起反應之興趣,一直不下於對報導內文本身之興趣的緣故──我們如何置身事外地批評一個自己也參與協作打造的意義與訊息呢?❞
──〈與蘋果的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