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回應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兼論婚/家革命不是伴桌吃飯

這篇回應文字是針對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連續兩篇代表團體立場的來稿,第一篇〈毀家廢婚?保家廢婚?保家保婚?〉雖是由其秘書長吳邵文撰寫,據作者稱,內容是經過會內共同討論並達成團體共識;第二篇〈修法不能無視弱勢、未見多元〉則直接由同家會集體掛名。我的回應主要將聚焦在(一)同家會文章內容相互矛盾與主張不一處甚多,註定要自我癱瘓;(二)對於同家會的寫作,有必要放回在地的運動進程與團體間角力的社運政治脈絡重新閱讀。

2013年9月5日

超克冷戰經濟體制:重新商榷反服貿話語

(與胡清雅合著)

兩岸ECFA架構下的《服貿協議》,近日在台灣引發了許多反對聲音,粗略區分,大致上可將針對經濟因素的反對意見,分為兩種:

第一種,我們稱之為「代表資本利益的反對」,反對者支持自由貿易與市場開放,但批評此次服貿談判出來的條件不利於台灣;第二種,是所謂「代表台灣勞工階級的反對」,他們對自由貿易態度曖昧,在論述策略上,較側重保護台灣「弱勢」(產業),或言「站在台灣工人階級立場」,警告勞工失業問題可能隨之而來。

暫且不看內容,上述兩種反對立場,論述軸線其實弔詭地順應了一個最主流的政治邏輯與認識框架──即兩岸談判,主要仍是由兩個國家作為發動單位(即便名義上因特殊關係以海基、海協取代了國對國),並各自打包雙邊區域的整體利益作為談判基準。市場開放的利弊得失,大抵被放置在兩個國家整體談判的圖像上進行評估:「台灣,究竟得了幾分、又失了幾分。」這對第一種反對立場而言,可以理解是具有完全正當性的,但令人不解的是,第二種貌似親近某種左翼話語的「反對立場」也是在這個主流「認識框架」中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