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4日

學生染髮,台北低什麼頭?

──2007/6/13 刊登於《自由時報》

髮禁的解除,向來被視為是台灣校園民主與人權突破的一個重要參考性指標。然而針對近日新加坡交換學生服儀規範所引發的爭議,台北市教育局卻表示學生染髮事態嚴重甚至會影響國家形象,將協同教育局蒐集髮禁開放後的各種問題呈報中央,並強調「台北市仍要有服儀規範」、「將適度管理」。

北市府髮禁政策曖昧不明

在學生與社會各界多年來的不斷努力之下,中學的髮禁在2005年終於得以解除。其最大的成果,即是更加保障了學生除了文字、言說之外,透過任何行動或作為表現某種象徵意義性言論的自由。

2007年5月2日

數位校園或數位監獄

──2007/5/1刊登於《蘋果日報》

從過去的鄉村社區到如今的都市社會,你和身旁的人逐漸疏離,甚至不再叫得出鄰居的姓名。你的隱私權、匿名性看似更有保障。但事實上,卻是被更多的組織在監視著。同時,這種組織性的監視、蒐集,也比以往更加齊全且細緻,甚至被拿來分析、比對、應用。你的醫療病歷、信用卡帳單、教育過程、就業經歷、財務狀況,統統可以被合併為一個完整的資料庫,用以監視著你,是否逾越了任何一條社會規範的紅線。

強制公開個人隱私

曾經在網路上使用訂票服務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在訂票之後,系統便會不定期將類似的表演節目或活動DM透過e-mail或簡訊陸續寄送給你。然而,為什麼系統能夠這麼做到?因為當你在網路上輸入姓名、輸入信用卡號的那一刻起,你已變成了售票系統資料庫的一部分。你的嗜好、生活習性,就這樣被一一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