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日

數位校園或數位監獄

──2007/5/1刊登於《蘋果日報》

從過去的鄉村社區到如今的都市社會,你和身旁的人逐漸疏離,甚至不再叫得出鄰居的姓名。你的隱私權、匿名性看似更有保障。但事實上,卻是被更多的組織在監視著。同時,這種組織性的監視、蒐集,也比以往更加齊全且細緻,甚至被拿來分析、比對、應用。你的醫療病歷、信用卡帳單、教育過程、就業經歷、財務狀況,統統可以被合併為一個完整的資料庫,用以監視著你,是否逾越了任何一條社會規範的紅線。

強制公開個人隱私

曾經在網路上使用訂票服務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在訂票之後,系統便會不定期將類似的表演節目或活動DM透過e-mail或簡訊陸續寄送給你。然而,為什麼系統能夠這麼做到?因為當你在網路上輸入姓名、輸入信用卡號的那一刻起,你已變成了售票系統資料庫的一部分。你的嗜好、生活習性,就這樣被一一建檔。

自這學期起,台北市中小學校園全面換發數位學生證,它結合了悠遊卡、借書證、電子錢包等功能。乍看之下,學生可能不必再帶著一堆卡和零錢上學,獲得了一些方便。但在這同時,手上的這張小小卡片卻可以同時記錄學生的購物紀錄、消費習慣、學業成績,甚至是配合校園出入管理系統,隨時記錄進出校門的時間。系統可以傳簡訊提醒學生家長,這個月子女的遲到或出缺席狀況。而學生則是被迫要接受這24小時密不透風的監控,以及個人隱私的強制公開,同時還得承擔資料外洩的風險。


數位學生證或許應用了新穎的技術,卻是承載了早該被淘汰的威權管理思維。身分證加捺指紋的爭議才剛過沒多久,這個號稱「人權立國」的政府,從地方到中央,似乎是不斷在用誇張的政策,試探我們忍受的底線。

僅靠資料認識彼此

或許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是全然的陌生,僅依靠系統與資料庫所顯示的資料來認識彼此。然而,即便我們握有了更好的技術,將安全性提高,擁有一套「安全」的系統。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安全」,大概仍像是座監獄,一座沒有圍牆的監獄,把我們團團圍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