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柯P勞動局長遴選的民主課

北市勞動局長的遴選,程序歷經幾番轉折,最初規劃由遴選委員會在登記參選人中挑出兩人,交由公民登記票選人透過實體及網路票選(i-Voting)選出;由於登記參選者爆量,直到截止日共計353人登記,45人完備程序確認備選,遴選委員會從備選人中分次篩選,第一階段先篩出23人;9日晚間第二階段再篩出10人;今天(12/10)透過備選人與遴選委員的「勞動對談」,晚間將再篩出5人,預計之後就會直接將這5人交付給票選人,選出最終的勞動局長。

目前,10名備選人分別為:兆豐金控工會理事長吳世哲、非典勞動工作坊負責人林子文、律師陳明正、前勞委會主任秘書賀端蕃、全國勞工聯合總工會理事長林錫維、前台大工會秘書長林凱衡、台灣鐘錶珠寶技術協會理事長張明輝、明台產險工會前理事長黃政道、交大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曾芳代、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秘書長賴香伶。

對於許多市民而言,今天下午這連續6小時的「勞動對談」,恐怕是初次當面見到各備選人與他們的主張,而在此之前,除了「自己的勞動局長自己選」這樣一個提供開放平台的承諾以外,我們不清楚柯文哲對各項勞動政策的看法、以及預計推出的主張。

根據柯文哲的《勞動局長公民遴選辦法》第5條,規定了登記為備選人應提出的文件,其中包含「五分鐘內的影片或一千字以下之文章,介紹自己與說明如何實踐柯文哲市長的勞動政策」。在柯文哲選前選後皆不曾提出完整勞動政策的情況下,這個應備齊文件並非只是「如何實踐柯P政策」的問題,而根本上是「幫柯P提出勞動政策」,成了政策外包。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吳永毅即質疑,如果在勞動局長遴選前,(柯)不能提出自己的勞動政策,那麼「遴選不過是一場動員閹雞工會頭人製造的媒體大秀罷了」。

按照柯文哲選前的說法,所謂「開放政府」的理念,應是意味著讓公民參與市政規劃並且時刻監督,但這當然並不表示掌握權力者責任退位,而推崇民主也絕非價值上的真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羅德水昨天即撰文表示,i-Voting若要真能實現其制度精神,應積極引入公共監督與專業對話。換言之,掌權者對於政策方向應有自己的判斷、提出主張與方案,再藉由引入公共的對話進行折衝與修正,才可能兼顧「責任」與「開放」。

舉例而言,昨天全教總就邀集了4位較受工運界關注的局長備選人(包含林凱衡、賴香伶,以及後來未能入選10人內的全國產業總工會顧問謝創智、東吳法律系助理教授胡博硯),就教師勞權問題出席對談,教師們也針對諸如《工會法》限制教師罷工權、提團體協約遭刁難、校長團體打壓工會等等問題,要求與會發言的備選人提出解決對策,一來是面向市民公眾、二來也讓教師工會的會員,在決定要支持誰的投票意向上,有較扎實的依據。

像這樣子的促進對話辯論工作,原先理當是柯文哲與準市府團隊的任務,可惜的是,柯辦直至目前為止都只是扮演搭橋的平台,讓人不禁回想起勞動部長陳雄文在華隆案的那句名言「公親不能變事主」:政府於是竟成了「公親」,讓工人自己瞎忙活去。

但無論如何,i-Voting已經成了柯文哲「新政」響亮代表作;在開放透明的旗幟下,透過市民投票機制所選出的勞動局長,不管結果為誰,也都將得到更高的執政正當性。但所謂「價值真空」當然只是浮面,畢竟政府中立的結果,也就是既有社會關係與價值的延續跟複製,遴選委員中大量的職業工會與企業主代表,或許已能讓人一窺遴選結果。形式新穎華麗的選舉投票,引人耳目不在話下,卻不一定真能帶來實質民主,這是柯文哲還未上任就先給市民開出的一堂民主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