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社運圈不能說的秘密

我覺得游婉琪寫社運圈情慾的報導挺有意思,正如它的標題,說是「不能說的祕密」,因而,有意思的除了是內容之外,還包含報導所引起的反應。畢竟情慾這檔事,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只可做,不可說。

人參與社運抗爭可能有很多理由,基於公義、理想、抱負,這當然不可少。然而,參與社運組織,也就與任何的社會關係一樣,不管是同仇敵愾、相濡以沫;社運互挺,或者義氣結盟,如果社運是由人所組成,人與人關係的維持,不可免的,就有著情感的成份。

對於游報導的某種典型反應,是訴諸動機,把報導斥為「抹黑」:因為特定的「情慾」很污名,所以凡是報導「社運」與該「情慾」之關連的,就是抹黑社運;接著超譯報導,把訊息極化,暗示內文呈現了「搞社運不能打炮」的訊息,再予以駁斥或嘲諷。對我來說,這種對於報導的反應,本身才是試圖將社運中的情慾實踐鎖進暗櫃,回到那個「不可說」的狀態。

另一種修正過的批評是,主張「情慾」可以討論,但認為游的報導只是偷窺與八卦、太粗糙,因此打擊了社運。然而,不指名道姓,寫社運圈年輕人都有「理想」或者「熱血」這類泛泛而論的文章又何曾少過?人們會因為這些報導都太不講究細節、太不考證、太以偏概全(說不定有的人搞社運只是人云亦云,根本沒「理想」)而批評反彈嗎?為什麼泛泛而論地說社運圈年輕人情慾活躍時,就要換套標準另眼看待?如果情慾活躍本身沒錯,甚至是正面加分的,何以說社運圈情慾活躍就是「打擊社運」?

這難道真的不是反映了批評者自己的成見嗎?如果報導內容換作是,某社運團體經營議題並抗爭多年,一路下來湊成了多對佳偶,還生了好幾對寶寶,雖然,這也是再平凡不過的事了,而且又絕對不只唯獨發生在社運圈,然而,卻絕對顯示了主流媒體對社運的支持,而非打擊;是溫馨,而非獵奇。

真要講點意見,我覺得這篇報導提出的概梗的確值得繼續深入:不同的情慾模式,是否有著什麼正面或負面效應;是否有學運社團把情慾互動操作為權力分配或支配的手段,例如廣受喜愛者、情慾活躍者,具備較多議題決策資源/或者相反,是「潔身自愛者」具備較高的道德發言位置;性資源多寡與社運輩份(學長姐/學弟妹)是否相干;社運議題與個人情慾之間是否存在張力,分手後如何繼續當同志...

列寧也曾批評在黨內發起性與情慾討論的德國共產黨創始人蔡特金(Clara Zetkin),認為性與情慾不過是分散人們對革命之注意力的瑣碎問題,今天的我們,應該要避免這種錯誤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