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

藉母親節建構偏差

昨天說到的老師要求學生拍母親節影片,其實不只是一起個案,這種家庭標準化的鞏固(包含內建在「友善」等修辭中),其重要目的之一,本身就是為了要建構偏差,以及偏差 者的不適與格格不入感(父不父、子不子等不合格或不倫理家庭)

看看教育部一篇〈愛我們的家「教育論述」〉,是很有系統的透過調查的形式,將特定的家庭給問題化(學校有評鑑、家庭也要評鑑)。其中,是否傾聽家人的心情故事、是否互相表達感謝與讚美、是否常與家人擁抱、是否關心與問候家人、祖孫關係是否親近...等,在這裡通通都被建構為偏差,在「家庭評鑑」之下,被當成是「台灣社會中家庭面臨的課題」。

另摘錄其中一段文字如下:

人人都期待擁有溫馨、幸福的家庭,而健康的婚姻是溫馨、幸福家庭的基石。但近年來,臺灣的婚姻狀況,呈現晚婚、離婚、再婚、多元婚姻等現象,尤其是高齡離婚增加比率最高,令人憂心。

可清楚見到「晚婚、離婚、再婚、多元婚姻」等,通通被打作「幸福家庭」的對立面,是需要被檢討、改善的社會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