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5日

多重視野介入的「99%」鬥爭

美國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效應在全球範圍擴大,10月15日即將上演的全球串連,可預見地將會是另一波運動高潮。回看過去幾週發生在美國的行動,眾參與者以「我是99%」的面貌上街,不可忽略的是,這場佔領行動跟既有政治組織及現實鬥爭之間的密切關係。

「佔領華爾街」:真實的鬥爭關係

目前為止,構成集結佔領勢力中的龐大力量,是加入抗爭行列的數十間工會組織,其中包含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美國紐約教師聯合會(UFT)以及美國聯合運輸工會(TWU),以及全美最大、會員人數逾千萬,去年才在美國中期選舉中砸下超過5000萬美元支持民主黨的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AFL-CIO)。

2007年爆發的債信危機,是銀行家、經濟學家所憑空創造出的複雜金融衍生性商品失靈後的結果。當這把火從歐洲持續蔓延燒回美國時,傳統工會組織在佔領華爾街行動的集體現身,正是一條拉出勞動者團結抗爭的明確軸線,接合上了階級鬥爭。

從「現實」的另一個角度參照,則是運動的高度政治化──既有與主流政治發生關係的條件、同時也有被收編取為它用的可能。目前為止,除了在媒體頻頻曝光表態支持的學界中人如Joseph Stiglitz或Jeff Madrick幾乎都是民主黨長期的智囊文膽外,不僅洛杉磯市議會已經直接決議支持「佔領洛杉磯」行動,美國總統歐巴馬、前總統柯林頓更已經公開正面表態。

我們當然不能苟同共和黨簡化地將「佔領華爾街」指控為是民主黨為延續執政所自導自演的戲碼,然而難以否認的是,現階段這場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與民主黨的執政利益一致(至少在明年總統大選之前)。目前為止,民主黨對於「佔領華爾街」的支持與回應,其實不外乎迴避了自己在執政上的無能,透過戲仿式的選舉語言,挪用空泛「左翼」詞彙,將抗議壓力順勢轉嫁到共和黨,借力使力批評共和黨阻撓金融監管等改革法案的推動。

然而,就算歐巴馬真有心想在國境內推動部分改革,也無法一筆抹去民主黨與共和黨長期共同治理、鞏固美國資本主義的事實。民主黨政論家或許很會利用左翼話語批判共和黨及茶黨的右派主張,但面對歐巴馬政府在更大範圍底下對第三世界國家施行軍事干涉榨取暴利時,經常卻也是不擲一詞。

總之,在美國的「佔領華爾街」行動,正是因為與主流政治鬥爭關係之密切,它一方面提供了運動不致於轉眼煙消雲散的基礎與支撐,另一方面卻也可能磨平運動的尖銳,最終可能使運動庸俗化,淪為政黨的附庸與棋子,其消長仍有待未來持續觀察。

走自己的路:「佔領台北」的機會與條件

如果要從這個視角回看台灣,以政黨與運動的關係而言,對照於美國多數工會與民主黨之間的裙帶、依附關係,我們也很熟悉台灣部分「民間團體」長期與政黨發展出的親密合作,例如過去部分左翼面對民進黨時所創造的「孵蛋理論」;或者是某些環保團體曾經希望藉由全面支持民進黨取得政權,來換取如反核等議題的成功。

經歷了民進黨執政的八年,過去以支持民進黨為優先綱領的政治統合運動,在訴求接連落空後,已經給了投機者足夠的反省機會,不該再將運動成敗賭在選舉上。但社運團體回到各自的議題當中,仍然要面臨與政黨互動的消長關係──一方面不是隨時都能避免借用政黨或議會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要穩固自己的群眾性與政治性。這個困局,在多次選舉中,無論是廢票的倡議、選制改革的呼喊,或者自己跳出來選,仍然都屬於政治上「走自己的路」的嘗試階段。

目前,面對「全球佔領」系列行動對於新自由主義、資本壟斷所提出的一系列批判,我們不難發現,在台灣主流政治言說長期缺乏左翼話語的情況下,國、民兩黨政治人物看來都是興趣缺缺。相對於市民網友及普羅大眾對於「佔領」行動的熱烈討論,甚至自主自發地要「揪團」上街,諸政客的冷感只反映了他們對於政治新局勢缺乏回應能力,而在這個藍、綠皆慢半拍(或者有意識地防衛性拒絕回應)的時刻,卻剛好也是進步社運不可迴避的加入(介入)時機。

九月底,在「秋鬥勞工行動論壇」中,與會者幾乎皆同意工會必須跳脫過去廠場工會服務於會員利益的格局,朝著社會化、政治化的方向前進。我們也期待「佔領台北」的行動,台灣的工會們能扮演積極的角色。

然而,新自由主義在政治、社會場域中所極力推崇的「人權觀」──無論是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個人主義;或者是將直接民主的權利行使,化約還原為以NGO或者壓力團體作為代言人的所謂「公民社會」──其實都是長期排除「集體行動可能」與「另類政治選擇」的霸權意識型態。現在,它們則不時地以某種形上學般的觀點推崇「個人匿名至上」,試圖重複證明自己。

在「佔領行動」中串聯上街的人們,他們可能是工人,可能是揹學貸的學生,可能是被排斥的邊緣性少數,可能是被奪傳統領域的原住民,也可能是長期遭受兒少法荼毒、無法看A片也無法自由上網的鬱悶兒少。不同群體的能動性,各自在現實的日常矛盾壓迫中長出,並且在鬥爭衝突實踐中成長,各自有不同的面貌,也有著各自不同的「集體」。 集體與集體間交織構成的「多重中心」,會碰撞發展出什麼關係,應該是要在互動過程中辯證地尋求解答。

行動前一天(10/14),蘋果日報刊登了一則社論《蘋論:佔領101是秀才造反》,認為「活動主軸具有正當性,但除非工人階級或軍隊介入,絕不可能長時間堅持下去。」對於蘋果日報等主流商業媒體,社會運動是可有可無的,因此大可抱持著騎牆派看好戲的心態,但對我們而言,卻是充滿著期待。我們願意共同加入,也希望看見「佔領台北」在內的「全球佔領行動」,和包含工會、進步社運團體等在日常生活的各領域長期實踐抗爭的行動者們接合,走自己的路,開展出一個具有多重解放視野的「99%」抗爭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