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持左翼論述來批判亞投行者,提出批判的前提都是,他們認為亞投行「未來極有可能」會成為另一個IMF或者世界銀行。姑且不論這個說法是否禁得起檢驗,總之,這份擔憂畢竟是指向著「未來」的,是對於亞投行未來可能發展的擔憂。然而,假使這些人卻同時又能夠安於身處全球霸權「現在進行式」的美國所支配的世界金融秩序,那麼,他們要該如何面對自己所使用的左翼論述並且自圓其說呢?
對我而言,看待亞投行就好比怎麼看待RCEP的性質一樣,不容過度樂觀,但也不是一棒子打死。既要肯定它的進步潛力,不是看到資本輸出就扣帝國主義,支援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就叫干涉內政,這都是過度腦補了;但是,也要承認這些機制與構想,都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參與的無論大國小國,都是在既定霸權與欲挑戰之、並建立新秩序者之間游移盤算,很可能最終折衝的結果仍是滑向高度妥協,甚至成為現有帝國秩序的補充。
也正是因為這樣,現在許多關於亞投行或者一帶一路的討論,例如汪暉最近的發言,都必須要把它放到關於未來發展走向的路線鬥爭的角度來看,其發言的意義才能獲得正確的理解。
論述經常除了涉及論述對象的客觀分析外,也同時包含了論者的主觀意願。因為論述與知識的生產絕非發生在真空環境,不可能脫離政治,它必然是既呈現了一部分真實,同時也參與構作了另一部分新的真實。
按汪暉說法,他對一帶一路的定位既是理想性的,也是現實性的,從何觀之,直接看他具體的句子:
❝說這一計畫不可避免地具有社會主義色彩,是因為如果不能克服任由資本主義經濟邏輯主宰這一廣闊而複雜的網絡的局面,這一計畫必然像以往的各種發展主義模式──尤其是新自由主義的發展主義模式──一樣,因對文化多樣性和生態多樣的破壞而遭致失敗和報復。❞
❝現在談論「一帶一路」的人大多只涉及兩個中心問題,一個是解決國內生產過剩,一個是金融擴張,這兩個問題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反覆出現的問題。若只重複資本主義的老路,「一帶一路」不但不可能成功,還可能觸發巨大的風險和反彈。❞
就我的理解,與其說汪暉在這裡要講的是「『一帶一路』具有社會主義特徵」,精確來看,他要講的更是「假使『一帶一路』不具有社會主義特徵,就會失敗」──前者是純客觀的描述,後者則展現了論者的路線立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