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商業與貨幣的邏輯而言,只要你願意掏錢買漢堡,作為消費者,很自然地,「我們裡面都是一樣的」。這或許是一個普遍面向的問題,運動不該仰賴企業與資本家良心,但若他們偶爾願意做些剛好符合自身利益的「好事」,也無須執著於刻意在此反對。
然而,「我們」真的一樣嗎?若不是藉由將那些「實在不一樣」的個體予以驅逐排除,如何能夠聲稱「我們」是與「你們」一樣的?真正嚴肅的問題是,全球同志運動對於「正常」之名份與認同追求的集體狂熱,究竟是以什麼為代價?Scot Nakagawa的這段描述,至今是相當好的註解:
「我們」不應遭受歧視,因為「我們」和「你們」都是一樣的,而同那些和偏見與歧視聯繫在一起的「他們」是不一樣的。[2]
「我們」為了晉升上層,追求「正常」的尊榮名份而竭力與「他們」畫清界線保持距離,讓那些具有道德瑕疵的底層邊緣,如婊子花痴多P轟趴一夜情,成為那個永遠無法真正擺脫污名的「他們」,而根本地忘卻「我們」其實(曾)是「他們」的一員,或者「他們」就內在於「我們」當中。而這樣的正常化論述,如今卻在無論是政治(如國家讓渡部分權力協同治理)或者經濟(如友善商家推出友善商品)的過程中都得到助長而無限制地膨脹。
其實,比起「驕傲華堡」之賺人熱淚,我更喜歡2009年漢堡王在新加坡推出的一組以「口交」為畫面意向的戶外廣告,廣告圖文強調了「七吋」與「吹」字,展示出極度的性/食慾望與滿足。
毫無疑問地,當時這個廣告因為遭到來自公民團體的強烈抨擊而迅速下架,說是物化女性、不尊重顧客、污染年輕人,與低級齷齪等等。美國漢堡王官方也即刻澄清切割,強調該廣告是新加坡地方的廣告公司所設計,僅限於特定地區使用。
對於「吹」與「七吋」抱持著強烈慾望便是物化、不尊重、污染、低級與齷齪?漢堡得到什麼評價,人也會得到同樣的評價。
--
[1] 2014/07/05,〈猜猜是哪味?漢堡王推「驕傲華堡」套餐〉,蘋果日報。
[2] Scot Nakagawa〈同性婚姻是公民權,但不能作為挑戰結構的戰略〉,2013/04/01,苦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