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苦勞網在台灣紀念六四晚會的報導中,放置了一個「延伸閱讀」的欄位,其中包含在過去冷戰架構下,台灣教育建置內部服務於國民黨黨機器反共宣傳的國語課文《沒有太陽的地方》;用這樣一則課文作為報導本文的延伸,我們想指出的即是,在歷史上兩者之間的連續關係,亦即,所謂台式的「六四論述」,如何銜接了國民黨政權的冷戰位置,並不斷複述反共親美的話語。
近年來持續擴張的「普世價值」、「普世人權」運動,動輒將論述升高到「世界共識」層次,隨意撿拾源自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之現成主流話語,作為在各地燃起改革烽火的武器,使西方的「自由人權觀」,不僅僅只是歷史的「其一解釋」,更成了不證自明的「唯一解釋」。其結果,一方面,正是掩蓋了這篇評論所指出的,對八九民運實際上存在著的多重分歧歷史認識;而另一方面,更遏止了運動能從本地經驗中擷取抵抗資源的機會。
對於歷史分歧的掩蓋,實際上就是對於活生生的人的掩蓋,因此,八九民運主體僅僅被再現為唯一在場的六四學生領袖,遮蔽了工人階級的存在;正如同台灣的轉型正義運動,在試圖平反清共的白色恐怖時,也向來只能以平反「錯假冤」案為其主軸線。
在現實運動的層次上,假使發生八九民運的社會背景,能理解定位為是對社會主義信念衰落的哀悼,是對1978年開始鄧小平決定中國轉向市場經濟「改革開放」路線所產生之惡果的總檢討與總批判,這個經驗,大大可以用以對照台灣近年來公有土地、銀行的私有化,教育與醫療等國家公共支出衰減(表現在教職員、醫護人員的勞動條件,以及人民所能接受的教育、醫療品質之惡化),且持續朝向擴大到電力、石油等民生服務的市場化與私有化的趨力與方向。
站在一個「關注中國改革與發展」的位置上,我們認為,只高舉「普世」旗幟,其實不過是對自己的存在與位置的取消;因此,真正迫切地,反而應該是以本地的社會矛盾與抗爭經驗,與中國的改革進行對話,互相挪用彼此的經驗作為抵抗資源。畢竟,中、台二地在分斷的歷史現實下,仍存在著諸多共同面對的危機,受壓迫者如何有效地串連與對話,更是除了當前以兩岸資本家與統治者為主導的「和平共榮」外,更具有激進抵抗意義的兩岸人民交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